蘇尼特右旗融媒體中心 供圖
蘇尼特右旗融媒體中心 供圖
中新網(wǎng)內蒙古新聞4月29日電 題:蘇尼特草原牧民種樹20余載:生命不息 治沙不止
作者 劉亞輝 布仁巴雅爾
從“沙進人退”到“人進沙退”,再到向沙窩子要“效益”,二十多年來,烏力吉秉承著“讓荒漠變綠洲”的信念,繼續(xù)在沙漠中創(chuàng)造治沙奇跡。春暖花開,站在曾經(jīng)的沙海里,微風拂來芳草清新。今年已經(jīng)八十歲的烏力吉是內蒙古自治區(qū)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阿其圖烏拉蘇木烏日根高勒嘎查牧民,曾擔任蘇尼特右旗阿其圖烏拉蘇木烏日根高勒嘎查黨支部書記26年。半輩子以來一直扎根在這里,日復一日開展“治沙奇跡”。
沙窩子里留下的每一個腳印,趴在沙窩子里的每一個身影,是眼鏡背后深深的雙眸,逐漸佝僂的后脊,壓不垮的還是他治沙的心。從1997年開始,烏力吉就帶著家人開始探索改善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的方法,為了把改善生態(tài)的理想落到實處,烏力吉從書本、電視節(jié)目上以及向周邊的嘎查、旗縣學習治沙經(jīng)驗,然后整理材料,對相關內容進行翻譯,同時結合自家草場的實際情況,創(chuàng)造性地用牛糞在移動的沙梁上制作沙障,又在沙坑周圍分段埋下枯樹枝和牲畜糞,并在土層表面適當澆水,加快枯樹枝和牲畜糞便腐爛分解、形成肥料,為種植固沙植物提供條件。糞便成了拱衛(wèi)草場的屏障,減緩了荒漠的移動速度,固沙植物成活率上來了,烏力吉“牛糞治沙”成了當?shù)氐募言挕?/p>
根據(jù)多年的治沙經(jīng)驗,烏力吉將所有探究過適合在沙窩地帶種植的草類編撰成了書籍,每一種植被、每一片土地事無巨細地被記錄在冊,對于烏力吉來說,這是此生最寶貴的財富。這些年來,老人不斷學習、不斷嘗試,植物成活率低他就尋找原因重新種植,就這樣身體力行,積累經(jīng)驗,提高成活率,經(jīng)過26年的努力,他先后種植樹苗10余萬棵,使自家6159畝草場中1000畝嚴重沙化地段完全得到恢復,近3000畝的草牧場重新披上綠裝。他從孤身一人到帶動三代人甚至影響更多人,修復草原,治沙植綠,身體力行,知行合一,詮釋和踐行了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的深刻內涵。展望未來,我們相信昔日的沙漠很快就能轉變?yōu)橐坏烂利惖娘L景線,成為沙漠綠洲中的一道生動綠色屏障,為可持續(xù)綠色發(fā)展做出貢獻。
雖然治沙過程困難重重,但烏力吉從未想過放棄,反而越挫越勇,干勁十足。沒有治沙經(jīng)驗的他,前期培育成活率并不是很高,于是他頂著滿天飛舞的黃沙,從早到晚爬山坡研究育苗方法,最終,功夫不負苦心人,育苗結果逐漸成功。烏力吉將所有探究過適合在沙窩地帶種植的草類編撰成了書籍《蘇尼特草原部分牧草資源及牲畜的有機結合》,每一種植被、每一片土地事無巨細地被記錄在冊,詳細記載了多年來的治沙經(jīng)驗、科學畜牧業(yè)養(yǎng)殖等內容,對于烏力吉來說,這是此生最寶貴的財富。他將秉承公益堅守,凝聚專業(yè)力量,為踐行低碳環(huán)保和生態(tài)保護及修復注入更多活力。
困難面前不低頭,敢把沙漠變綠洲。兒時記憶,都與黃沙為伴,“吃飯嘴里都是沙,沒有不落沙子的地方”。而面對困境,總有人挺身而出。受烏力吉影響,他兩個兒子和孫子們如今也踏上了治沙種樹之路。幾年的實踐,從荒山禿林到樹木成林,生態(tài)修復到生產(chǎn)經(jīng)營方式的轉變,烏力吉全家人得到了踐行“生態(tài)優(yōu)先、綠色發(fā)展”理念所帶來的福利,保護好草場,認認真真種好“善意”大樹,為荒漠“添綠”,為草原“植發(fā)”。
“防沙治沙,綠化祖國,造福子孫后代,為這個地球穿上綠裝,做一點貢獻,也是盡我一點微薄之力。給后代不能都留成錢,給后代留成對社會、對家庭有教育意義的事情。”烏力吉老人笑著談。多年來,烏力吉榮獲蘇尼特右旗優(yōu)秀共產(chǎn)黨員、勞動模范稱號;曾榮獲錫林郭勒盟農村牧區(qū)“雙帶”優(yōu)秀共產(chǎn)黨員、文史資料工作先進個人稱號;并榮登“錫林郭勒盟好人榜”,近日,烏力吉還榮獲“內蒙古好人”榮譽稱號。
2013年,烏力吉通過記載烏日根高勒嘎查過去60年的發(fā)展和變化,出版了蒙古語書籍《心中永恒的60年》。2019年,他又創(chuàng)作了《我美麗的烏日根高勒》蒙語歌曲,被蘇尼特右旗阿其圖烏拉蘇木烏日根高勒嘎查定為嘎查歌曲。
沙地里有了綠色,而老人的頭發(fā)也有了白色,烏力吉只是草原大地上防沙治沙中的一員,像他一樣積極參與到防沙治沙工作中的人還有很多很多,每一位平凡如你我的普通人,都可以像趙志平一樣,默默行動,堅持行動,為社會、國家做出貢獻,平凡亦能造就閃光,在他們的心中都堅定譜寫著那一曲曲鍥而不舍的“播綠贊歌”。(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