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新社內蒙古分社 • 正文
 盟市動態(tài)

內蒙古通遼:90后村書記譜寫青春樂章

2024年07月09日 14:29   來源: 中新網內蒙古新聞

  中新網內蒙古新聞7月9日電 (劉文華 胡楊)青龍山,巍峨聳立,溝壑縱橫。在奈曼旗青龍山鎮(zhèn)青龍山腳下,有一個名叫西洼的小村莊,村黨支部書記是一位90后女大學生,她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什么叫“農村天地大有可為!”

  高巖,直觀感受,是一個高高瘦瘦、穿著樸素、說話文靜且有條理的女生。她的標簽:90后、女生、大學生、村黨支部書記、公考上岸者。

  1992年出生的高巖是青龍山鎮(zhèn)本地人,大學學的英語專業(yè),2014年畢業(yè)后一直在家附近的中心校做代課教師。2016年,高巖嫁到了本鎮(zhèn)西洼村,在離家不遠的一所學校代課。

  2021年,西洼村舉行黨支部換屆選舉,高巖被選舉為村黨支部書記兼村主任,未經政事的她未加過多考慮,憑著滿腔熱情和干勁,信心十足地接過了這個重擔。

  “說實在的,當時我以為當書記做好上傳下達工作就好,誰知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兒!”從未參與過村級事務管理的高巖上任后就感受到了壓力“山大”,現實工作給她上了“狠狠的一課”:家長里短,鄰里糾紛,群眾訴求,各種任務……事無巨細,都需要她來解決或拍板。高巖笑言,既然接手了,就得干,邊學邊干。

  一次外出,高巖看見一位大娘在村外用山水刷鍋蓋,她便上前詢問緣由,大娘說:“家里的水都不夠吃的,哪舍得啊?”高巖暗下決心,一定讓村民吃上自來水。

  西洼村共有343戶,880口人,分為半拉城子、虎頭營子、西洼、宋家杖子四個村民小組。多年來,村民們一直被“吃水難”問題困擾。

  家住虎頭營子小組的薛子東告訴,以前吃水十分困難,經常要去3里地外的哥哥家拉水吃,三天左右拉一次。

  在西洼村,像薛子東家這種情況的不在少數,四個小組只有兩口井,人吃水都特別困難,更別提發(fā)展種植養(yǎng)殖了。

  說干就干,高巖多方聯(lián)系,申請到了安全飲水工程項目。項目施工時卻遭遇了“滑鐵盧”,這家門口不許挖管道,那家占用地有點“吃虧”等等問題接踵而來。為了推進項目建設,讓百姓吃上安全水,高巖只好每天抱著年幼的孩子到群眾中去做思想工作,她細致入微、循循善誘,用真心真意換取群眾的理解支持。

  飲水工程于2021年10月底完工,該工程建成后,解決了西洼村454人的飲水安全問題。

  “現在吃水可方便了,擰開水龍頭就有水,水質也好了。”薛子東笑盈盈地說,通自來水那天,包括他在內,村里好多人放鞭炮慶祝。

  吃水問題解決了,接下來就要發(fā)展產業(yè)、帶動經濟。西洼村有耕地4800畝,主要以種植玉米為主,是個靠天吃飯的區(qū)域。

  如何打破傳統(tǒng),開啟鄉(xiāng)村振興“快車道”?

  改變不了種植觀念,那就先改變種植方法。高巖實施了玉米覆膜試點,覆膜可以提升地溫和保持水分不流失,這對于靠天吃飯的山區(qū)尤為適合。實踐證明,50多畝的覆膜玉米取得了成功。接下來,高巖又引導農戶種植紅干椒。最初,只有一戶試種了10余畝紅干椒,當年畝效益3000多元。目前,全村紅干椒種植已發(fā)展到100多畝,經濟效益顯增。

  “特色產業(yè)不僅要發(fā)展紅干椒,還要栽植甘薯。下一步我們計劃發(fā)展訂單式農業(yè),也解決群眾種植的后顧之憂。另外就是有效整合土地,盡量減少每戶的地塊,方便大家種植、管理、收割!备邘r規(guī)劃著西洼村的未來發(fā)展。

  整齊的磚瓦房、干凈的院落,綠蔭成行的街巷、文明和諧的村莊。任職三年多,從“初出茅廬”到“成熟干練”,再到“游刃有余”,高巖始終牢記扎根基層,用實際行動得到了群眾的一致認可。

  在村部內,一面印有“人民公仆情系民心,解決飲水造福百姓”的錦旗懸掛于墻上,這是一位村民送給高巖的,它或許代表了群眾的心聲。

  “高書記是個大學生,能在基層踏踏實實干,很了不起!她實實在在為老百姓辦實事,我們都覺得這個村書記選對了!蔽魍荽迕癯讨救A說。

  在2024年內蒙古公務員考試中,高巖以村黨支部書記類別參加了選拔考試,順利地考進了當地鎮(zhèn)政府。對于未來的工作,她說,依然會服務群眾。

  沒有城市的繁華熱鬧和車水馬龍,只有清新的空氣、綠油油的田,還有那連綿的青山,高巖抵住了城市對年輕人的萬千誘惑,堅定了自己的選擇。“農村天地,真的大有可為!我很慶幸能有這樣一個挑戰(zhàn)的青春,它讓我對未來更加自信!备邘r說。(完)

編輯:崔博群
圖片新聞
  • 新時代,我在中國|美國“弟弟”與中國“姐姐”的綠色之約
  • 山西民眾夾道歡送內蒙古森林消防隊員
  •  時間不語過千年 內蒙古文物里的民族文化交融
  • 游戲、互動、非遺:包頭市普法很用心
  • 古往今來 內蒙古民族團結的“鄂爾多斯樣板”
  • 東西問·中國石窟|王大方:阿爾寨石窟為何有“草原敦煌”之稱